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,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让人目不暇接。读了《用Uber接了几回妹子,回来改造了一个企业》这篇文章,原来芬尼克兹企业在采暖系统与空气净化器中成功复制了uber的互联网经验。为什么能复制成功?个人觉得该企业抓住了以下几点,切实符合了互联网模式的特点。
1、切,即切掉中间环节:企业模式由传统的O2O模式转为企业到用户的直接模式,切掉中间环节。文章中的展示馆环节,就是切掉了场地费、装修费、人工费。
2、共享,即建立利益与资源共享,用户就是活广告。一是企业与老用户建立利益与资源共享,让老用户成为产品推销者,老用户的家就是体验馆,企业支付新用户的体验费用给老用户。二是企业与新用户建立利益与资源共享,切掉了中间环节,可适当降低产品价格,新用户可到就近体验馆体验,体验之旅便捷。
这样新用户越来越多,那么越来越多的新用户成为了老用户,又有了新的体验馆,形成了循环雪球效应,成席卷之势迅速占领市场。
3、轻资产,从传统到互联网转型成功的标志:上述两点的成功决定了企业不用再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。轻装上阵,一切的重心回归到产品品质,保证客户完美体验。
曾经在参加储备人才考试中也遇到如何应对滴滴、uber的考题,当时我主要提出了弱化车站、多布局临时点、客运车出租车新能源电动出租车无缝连接。在读完此文后,总结出上述三点,对应这三点,我发现我之前提出的意见依然不能抓住互联网的特点,如同滴滴和uber都完全具备以上三个特点。
按照我总结出的上述成功企业的特点,大家现在来倒推。
先从结果出发:我司要转型成功,那么我司最终将是一个轻资产运营的企业,因为只有轻资产,你才能保证利润,才能保证用户与大家双方利益共享。
如何做到轻资产,就是切,切掉中间环节就是切掉车站,还要切掉车辆本身,个人认为目前监管部门对于客运的要求,要做到轻资产基本无可能,第一客运车辆必须要进车站,第二车辆不能挂靠,企业必须要有运输车辆,所以从这个方向出发个人觉得不能从这个方向复制,最多能利用互联网+为旅客到车站提供便利,拉动客流量,但个人觉得这种效益也有限。
另一个方向就是充电桩,企业目前以环能企业进入互联网+。还是从轻资产说起,如何做到轻资产。可不可以切掉充电桩,实际我觉得是可行的,首先大家要抢先搭建一个充电桩APP平台,平台以地图形式罗列各个充电桩站点及各站点桩的详细信息、运行情况,前期大家自己购入充电桩布网建设,有成果有效益后可与生产充电桩企业合作,对该桩费用比例分摊,效益按适当比例分配,甚至效益好后桩可完全让生产商提供。这里主要是效益问题,充电可能会产生效益,但充电过程中其他的费用如何解决,也是问题。
传统道路运输如何利用呼啸而来的“互联网+”的契机转型升级,值得每一个运输人思考。